close
日本在19世紀明治維新的時期,大量歐洲詞彙湧入日本
在翻譯時往往陷入不少無詞可用的困境。例如,夏目漱石曾經留下這樣的日記:

Law は nature のworld にいるべく human world を govern している

即便在19世紀中期,這些英文字竟然都無詞可用
於是日本學者或由古書既有詞彙發想新義
或以漢字的望文生義特性獨立創造新詞
逐漸累積了大量的新漢字詞,例如上文如今可寫成:

法律は自然の世界にいるべく人類世界を統治している

這些由日本自創出來的漢詞
多數來自對西方詞語(英語、法語、俄語等)的翻譯
有些日製漢語是因應翻譯而新創的語彙
有些則是中文古文中既存,但被賦予現代的意義的辭彙

中國在19世紀中葉開始不停被列強侵略之後
不少有識之士也開始先後主張洋務運動與西學東漸
開始學習並翻譯西方語言的書籍
在這一過程中,中國一方面自行翻譯西方詞語
另一方面也借鑒日本已經翻譯成漢語的西語

由於日本西化較中國早,相當多西語詞彙首先經日本學者翻譯成漢語
然後透過中日的文化交流流傳到中國
由於同是建立在漢語的基礎上
日制漢語和中國自己翻譯的漢語詞彙在經過相當時間的演變之後
逐漸進入漢語圈並成為漢語的新興詞彙
在之後的中日兩國的長期文化交流中
也還其他一些日本的翻譯以及新造詞語逐漸在漢語圈使用

在民國初年,漢語中通用的和製漢語就有數百條
其中不乏「~主義(-ism)」「~化(-ize)」
這類造詞性很強的詞尾,在現代漢語中佔有相當的份量

「共和國、「電話」、「社會主義」、「共產主義」、「幹部」、「藝術」、「否定」、「肯定」、「假設」、「取消」、「海拔」、「場合」、「直接」、「警察」、「雜誌」、「防疫」、「法人」、「俱樂部」、「航空母艦」都是和製漢語

參見由於台灣及朝鮮半島由於曾接受日本統治時期較長
日常所用的和製漢語數量相對於其他地區使用之漢語
比例又明顯更高
如「便當」

當中朝鮮半島所接受的和製漢詞比台灣更高很多
例如:「論理學」(邏輯)、「辯護士」(律師)等
都是韓語的標準用詞

若考慮到臺灣話(臺灣閩南語),和製漢語詞彙數量又較標準漢語更多
在日治時期的漢文報紙中,夾雜和製漢語非常普遍
例如改札係(剪票員)、驛(車站)等

其中不少在戰後已改用國語詞彙讀以閩音
但現今尚有「水道水(自來水)」「注射(打針)」
「注文(訂購)」「看板(招牌)」、「了解」、「辨當(便當)」
這些和製漢語都自然平常地使用在台灣閩南語當中

許多早年曾在中國大陸曾用而目前已少用的和製漢語詞,如攝護腺、昆布等
在台灣仍繼續使用

也有少數新製漢語取代日製漢語的例子
如「邏輯(logic的音譯)」取代和製漢語的「論理」

從和製漢語的特徵來說,日本人製造和製漢語,多半愛用兩字詞
而精通文言文的中國學者翻譯時愛用單字。
在白話文運動後,由於溝通上的需要
兩字詞較為穩定、口語上容易理解,或許是和製漢語最後於中文紮根的主因
維基百科
----------
所以說
因為當時把和製漢語拿來用
使的現在我們學日語
真的方便很多....XD
起碼少背很多漢字跟發音
直接看意思大略都相似

不懂漢字的國家就很累了....汗
通常讀寫漢字是他們的痛阿...汗

小時候一直講りんご
完全不知道其實蘋果的閩南語不是這個...汗

回台灣時
聽到乘客喊司機"運獎"時
才突然恍然大悟...
是"運ちゃん"阿....
不過這樣叫很親切....加上ちゃん的話

雖然通常日本會喊運転さん比較禮貌....XD

老媽平時講到心情不好時
都會講"気持ち悪~い~"

大概講起來比較有發洩的效果...$%^$%^$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ino4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